在今年最复杂且备受瞩目的决策之一中,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再次下调利率,此举旨在为显现疲态的劳动力市场提供支撑。然而,这一决定远未传递出市场所期望的信心,反而暴露了央行内部深刻的意识形态分歧,并凸显了笼罩在美国经济上空的巨大迷雾。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新的目标区间为3.75%至4.00%,这是近三年来的最低水平。
然而,此项决议远非全体一致。10票赞成、2票反对的投票结果揭示了货币政策方向上的重大分歧,也集中体现了美联储的核心困境:究竟是应优先刺激就业,即便这意味着容忍持续高于2%目标的通胀率?
当前局势的复杂性前所未有。已持续近一个月的联邦政府部分停摆导致关键经济数据发布中断,迫使货币政策制定者们(用几位经济学家的话说)不得不在“盲目航行”中做出决策。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承认,当前形势“充满挑战”,因为他必须在就业下行风险与通胀上行风险之间寻求平衡。
与此同时,美联储还宣布了另一项重大决定:自12月1日起,结束其资产负债表缩减计划(即量化紧缩,QT)。此举虽属技术性操作,却标志着一个微妙而明确的转向——即采取限制性较低的政策,以应对金融市场日益加剧的流动性压力。
| 指标 | 决定/数据 | 背景/关键影响 |
| 联邦基金利率 | 降息25个基点。新区间:3.75% – 4.00%。 | 连续第二次降息。旨在高通胀背景下支持劳动力市场。 |
|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投票 | 10票赞成,2票反对。 | 决定并非一致。持异议者要求更大幅度降息(米兰)或维持不变(施密德),反映出深层的不确定性。 |
| 缩减资产负-债表(量化紧缩) | 将于12月1日结束。 | 结束量化紧缩。应对流动性紧张并使资产负债表政策正常化。 |
| 前瞻性指引 | 12月降息“远非定局”。 | 鲍威尔为市场对自动降息的预期降温,强调未来决策将依赖数据。 |
盲目航行:政府停摆与劳动力市场疲软的双重挑战
降息的主要理由在于美联储对劳动力市场健康状况日益加深的担忧。在其声明和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鲍威尔主席描绘了一幅渐进而明显的降温景象,称劳动力市场比年初“活力减弱,略显疲软”。这一评估基于就业增长放缓和失业率的轻微回升——8月份的官方数据显示,失业率已达4.3%,为202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FOMC面临的根本问题是,这张“快照”已经过时。由于劳工统计局(BLS)因政府停摆而暂停发布报告,信息迷雾使其无法清晰了解近期的经济动态。这种局面让美联储陷入“盲目航行”,迫使其依赖替代性的、不那么全面的数据来做决策。鲍威尔承认“一些重要的联邦政府数据被推迟发布”,但他同时补充说,从现有的公共和私营部门信息来看,经济前景并未发生剧烈变化。
在这些替代数据源中,薪资处理公司ADP的报告尤为突出,该报告显示9月份私营部门净减少了32,000个工作岗位。尽管不能完全替代官方报告,但这一数据强化了经济放缓的论调,并可能为降息决策提供了关键支持。鲍威尔还提到了结构性因素,如移民减少和劳动参与率下降,这些都在影响劳动力供给。
对非完整数据的依赖改变了美联储的运作模式。其“依赖数据”(data-dependent)的口号已变为“数据匮乏”(data-deprived)的现实。不确定性已从一个需要管理的经济变量,演变为一个程序性障碍。鲍威尔那句意味深长的比喻——“如果你在雾中驾驶,你会怎么做?你会减速”——并非空谈。它精确地描述了一场方法论上的危机。当能见度为零时,谨慎便成为默认选项,这使得数据缺失本身成为反对在12月采取进一步大胆行动的有力论据。华盛顿的政治僵局已引发信息瘫痪,并可能最终导致货币政策的瘫痪。
通胀顽固与关税困境:双重使命的另一面
如果说劳动力市场的疲软是推动美联储降息的动力,那么通胀的持续存在则构成了同样强大的反作用力。这正是央行面临的核心困境,它被困于其双重使命的内在冲突之中:促进最大就业和维持物价稳定。
最新公布的数据(这些数据得以发布)显示,通胀率仍远高于2%的目标。9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0%,无论是总体指数还是剔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指数皆是如此。住房(shelter)等关键组成部分的价格依然高企,同比上涨3.6%。美联储偏爱的指标——个人消费支出(PCE)平减指数,虽然略显温和,但同期估计也达到了2.8%。FOMC的声明也承认,“通胀自年初以来有所上升,并保持在较高水平”。
使局面更加复杂的是一个外部因素: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鲍威尔承认,关税正在推高某些商品的价格。美联储面临的不确定性在于,这种影响是暂时的还是持久的。鲍威尔的“基本情景”是,关税将导致“物价水平的一次性调整”。然而,他也承认存在通胀影响“更为持久”的风险,这种情况将迫使美联储采取更强硬的应对措施。
这种局面让美联储面临艰难抉择。传统货币政策在对抗需求拉动型通胀方面卓有成效,但对于由关税等因素引发的成本推动型通胀(cost-push inflation)则效果不佳。试图通过加息来抑制此类通胀可能会扼杀经济活动,却无法解决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
在此背景下降息,清晰地表明了委员会当前的优先考量。它揭示了在风险权衡中,FOMC更担心由劳动力市场恶化引发的经济衰退,而非3%的通胀率脱离预期的风险。这是一场经过计算的赌博:短期内容忍高于目标的通胀,为实体经济提供喘息之机,并寄望于关税冲击确实是暂时的。
分裂的决定:美联储委员会内部的异议之声
10比2的最终投票结果并非一个简单的技术细节,它最清晰地体现了美联储所处的政策十字路口。两张反对票代表了内部辩论的两个极端,并体现了对经济现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
在更为宽松(鸽派)的一端,是特朗普总统提名的理事斯蒂芬·米兰。他连续第二次会议投票支持更激进的50个基点的降息。他的立场反映出一种观点,即经济正面临迫在眉睫的衰退风险。从这个角度看,疲软的劳动力市场数据是主要警报,而美联储的行动过于迟缓。他的观点也体现在美联储的匿名“点阵图”预测中,其中一位成员(据推测是米兰)主张到2025年底将利率降至2.75%-3.00%的区间,这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大幅度的降息。
在对立的鹰派一端,是堪萨斯城联储主席杰弗里·施密德,他投票支持维持利率不变。这一立场代表了抗击通胀的正统观点。在施密德看来,当前货币政策的主要失败在于通胀率是2%目标的两倍。从这个角度看,降息是危险的,因为它可能被解读为美联储在物价稳定承诺上的退让,从而损害其抗通胀的信誉。
鲍威尔公开承认委员会内部存在“非常大的意见分歧”,尤其是在12月的行动方向上。他解释说,委员们持有不同的经济预测,并有不同的风险厌恶程度:一些人更不愿偏离通胀目标,而另一些人则更不愿偏离就业目标。
在此背景下,降息25个基点的最终决定并非一个坚实的共识,而是一个脆弱的妥协。这是一条中间道路,旨在回应就业市场的担忧,同时又不完全放弃对通胀的警惕,这也预示着未来的决策仍将是激烈辩论的主题。
“量化紧缩”的终结:货币政策的微妙而重大的转变
除了降息的头条新闻,10月的会议还带来了另一项战略性决策:结束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缩减计划,即“量化紧缩”(QT)。从12月1日起,央行将停止主动缩减其资产组合的规模,该组合在过去三年半中已减少了2.2万亿美元。
QT是“量化宽松”(QE)的逆过程,因此是一种货币紧缩形式。相应地,结束QT是一项宽松举措。美联储的理由纯属技术性,但揭示了其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担忧。鲍威尔解释说,已出现“明确迹象”,表明银行系统的准备金正从“充裕”水平降至仅为“充足”的水平。
这些压力信号已在货币市场显现,尤其是在回购市场(repo market),即机构之间进行短期流动性借贷的市场。通过现在结束QT,美联储正在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重演2019年9月那样的流动性危机。虽然这一决定受到的关注较少,但它消除了一个货币紧缩因素。美联储将继续允许其持有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到期,但会将所得款项再投资于短期国库券,从而将其资产负债表的构成转向更具流动性和期限更短的资产。
鲍威尔走钢丝:在政治压力与未来不确定性之间
货币政策的沟通几乎与政策本身同等重要。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鲍威尔进行了一场微妙的平衡表演。一方面,他必须应对来自白宫的持续政治压力,特朗普总统一再批评他降息不够激进。
然而,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管理市场的预期。会前,投资者普遍认为12月会再次降息。意识到这一点,鲍威尔使用了异常强硬的措辞来为这种乐观情绪降温,他宣称再次降息“不应被视为一个必然的结论;事实上,远非如此”。
这一警告立即产生了效果。市场对12月降息的押注概率从85%骤降至约62%,野村证券等分析机构也修正了预测,从预期降息转为预期暂停。鲍威尔坚称,货币政策“不遵循预设路径”,委员会将在做决定前“收集所有能找到的数据”。
这种沟通上的转变是一种旨在恢复灵活性的深思熟虑的策略。在极端不确定的环境下,面对矛盾的数据和分裂的委员会,预先承诺特定的政策路径风险过高。通过引入战略性的模糊性,鲍威尔迫使市场重新变得真正“依赖数据”,并为自己争取了最大的回旋余地,以应对那些目前甚至还不存在的经济信息。
市场反应与全球展望:此举对投资者及其他央行意味着什么?
市场对美联储决定的初步反应是矛盾的,反映了其信息的双重性。预期的降息是积极的,但鲍威尔对未来的谨慎态度让那些期待更持久宽松周期的人感到失望。结果是,美元指数上涨0.4%,黄金下跌1.2%,标普500指数收盘微跌0.3%。
对于中国和亚洲的投资者而言,美联储的决定必须放在一个全球分化的背景下进行分析。当美联储重启降息时,其欧洲同行似乎采取了观望态度。
欧洲中央银行(ECB)在10月的会议上将其存款利率维持在2.0%,标志着其宽松周期的暂停。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表示,欧元区经济显示出韧性,通胀正在企稳,这降低了进一步刺激的紧迫性。同样,预计英格兰银行(BoE)也将在下次会议上将其利率维持在4.0%,以应对其自身的挑战。
这种分化标志着一个转折点。过去几年,世界已习惯于高度同步的全球货币政策。现在,这一共同阵线正在瓦解。美联储的行动受国内就业担忧驱动;欧洲央行因通胀受控而暂停;英格兰银行则面临其自身复杂的局面。
这种脱钩对资本流动和外汇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一个比欧洲央行更宽松的美联储,中期内可能对美元兑欧元构成下行压力,因为利率差异将收窄。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可能使从美国的进口变得更便宜,而对于中国投资者,则会影响其以美元计价资产的回报率。
总之,美联储的最新决定不仅是一个美国经济事件,它标志着一个全球同步货币政策时代的结束和一个“多速”世界的开始。笼罩在美国经济上空的迷雾不仅模糊了鲍威尔的视野,也预示着全球投资者将面临一个更加动荡的时期。






